★ 编者按 ★
近日,我院三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俞峰教授、郝维亚教授、邹翔教授参加了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在为期5天的学习中,三位教授感受颇多。今天我们刊登邹翔教授的学习心得,以飨读者。
★ 学习心得 ★
2018年6月4号至8号,我参加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研修班。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以及多位副部长到研修班进行授课,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数位专家还举办了人才、外交、载人航天等领域的专题讲座。满满五天的研修使学员对于国家重大政策和重要建设成就有了系统的认识。来自理论、新闻、哲学、经济、文化、艺术、出版、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学员们,分组交流了各自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现状和发展动向,着实令人开阔眼界。大家强烈感受到正置身于国家波澜壮阔的复兴进程中,目睹了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人才济济,既有中流砥柱,又不乏后起之秀。
改革开放四十年(1978-2018)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稳定和繁荣的时代,若保持此积极势头继续发展几十年,国力之强盛很可能超越任何历史时期。中国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迅速衰退,晚清洋务运动收效甚微。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舰船航速不及日本现代化舰队,令人痛彻心扉。上世纪30年代抗战期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大,依靠一批具有理想主义的学术大师,在异常艰难的物质条件和战乱环境中培养出诸多中国学术界的中流砥柱,创造了空前的学术繁荣时期,令人肃然起敬。历史中回荡的炮声和教书声还声声在耳,仍然在激励中华民族儿女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国家的栋梁之才正在研制国之重器的载人飞船,探索安全高效的量子通讯,为国民经济高速平稳发展保驾护航。相比之下,文化艺术的价值特性难以被物化和量化,但绝不该因此被忽略甚至忽视。文化艺术是国家、民族、时代、地域、艺术家个体等差异特征的精髓化提炼和概括,然而它又超越这些差异特征,直通人类共享的审美和价值观。古今中外,大国强国从来都是同时拥有丰富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创造。承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自当重塑近代以来失落已久的文化自信,努力构建未来历史上的又一轮文化复兴。
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国家形象有目共睹,而对中国人的了解还甚为缺乏,这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所必须面临的挑战。因此,中国向世界表达更为具体的人文魅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和传递中国人思想情感的有效方式,它更多由民间进入民间而传播于世界各个角落。音乐可突破语言文字限制、超越时空文化差异,最大程度地与所有人共享。作为中国钢琴家,我在国内外舞台上既可以展现对于梅西安和利盖蒂作品的诠释,又可以推广自己委约的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和现代审美的钢琴作品,比如叶小纲的《纳木错》和周龙的《敦煌幻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我的成长经历几乎与改革开放历程完全同步,亲身见证和受益于国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初,仅靠工资收入的父母毅然买下当时整个家乡城市的第三架钢琴;80年代末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公费生;90年代末走出日益开放的国门,远赴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八年;2007年毕业后回到渴望人才的祖国任教并继续开展表演事业;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我的每个人生阶段的成长和命运的改变都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
可能是湖南人的缘故,我身体里一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洒下无数热血,特别是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曾有历史学家说,中国近代史有一半是由湖南人书写。这些民族英雄是我仰望的精神坐标。2007年我怀揣报效国家的热情和理想回国,转眼十年有余,至今初心不改,一边坚持表演事业,一边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自己从教的第一个十年完成把学生送上国家级比赛金钟奖领奖台,第二个十年争取把学生推上国际大赛领奖台。中国钢琴界已遥望重大国际比赛奖项多年,接近和完成这个艰巨目标是中国钢琴界同仁需要共同面对的历史担当。
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新时代历史征程已经开启,无论政治、军事、外交、科技,还是哲学、经济、教育、文艺,乃至所有行业领域,都在努力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生在这样伟大的国家,我深感自豪;生于这样伟大的时代,我深感幸运。期盼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